高校研究生校園危機事件識別與應對調查問卷
此問卷是一個關于高校研究生校園危機事件識別與應對的調查問卷,學生適用。
一、基本信息
1.性別:
男
女
2.年齡:
25歲以下
26-30歲
31歲以上
3.培養(yǎng)層次:
碩士研究生
博士研究生
4.學科類型:
理工類
人文社科類
醫(yī)學類
藝術類
其他
5.是否擔任學生干部:
是
否
6.郵箱(用于通知發(fā)放獎品的時間和地址):
7.您所在院系的學生規(guī)模:
100人以下
100-300人
300-500人
500人以上
二、校園危機事件經歷與認知
1.您是否曾親身經歷或目睹過校園危機事件?
是(請說明事件類型:)
否
2.您接觸過的校園危機類型(可多選):
學業(yè)壓力引發(fā)的心理問題(焦慮、抑郁等)
實驗室/科研安全事故(設備故障、化學品泄漏等)
學術不端或導師-學生矛盾(如數據造假、溝通沖突)
公共衛(wèi)生事件(傳染病、食物中毒等)
校園暴力或網絡欺凌(語言攻擊、隱私泄露)
意外傷害(運動受傷、交通事故等)
自然災害(火災、地震等)
其他
3.您是否注意到身邊同學出現過以下危機預警信號?(可多選)
長期失眠或情緒低落,對科研失去興趣
頻繁抱怨導師或同門,回避團隊活動
突然中斷實驗/研究,長時間不進實驗室
在社交媒體發(fā)布消極言論(如“不想活了”“科研沒意義”)
學術成果產出異常(如抄襲、數據可疑)
其他
4.您認為研究生群體特有的危機還包括:(可多選)
國際合作研究中的倫理沖突(如數據歸屬權爭議)
交叉學科實驗室的跨團隊安全隱患
留學生科研適應障礙(如語言壁壘、文化差異)
博士生“學術天花板”焦慮(長期無突破性成果)
兼職/實習中的職業(yè)權益糾紛(如科研成果被侵占)
其他
5.您認為以下哪些屬于“隱性危機”(表面不明顯但可能引發(fā)嚴重后果)?(可多選)
導師過度控制學生科研方向,剝奪自主決策權
長期獨自承擔高風險實驗(如無防護接觸有毒物質)
跨學科合作中知識產權歸屬模糊導致的潛在糾紛
博士生為畢業(yè)接受非正當學術交易(如代寫論文)
學術圈“小團體”排擠孤立現象
其他
6.您認為非學術類研究生危機事件包括:(可多選)
長期單身引發(fā)的情感焦慮或親密關系沖突
經濟壓力(如獎學金不足、家庭突發(fā)變故)
網絡詐騙(如兼職刷單、虛假科研合作陷阱)
跨校際/跨國戀帶來的心理落差
社交媒體形象管理壓力(如“學術人設”崩塌焦慮)
宿舍/合租生活矛盾(如作息沖突、隱私侵犯)
其他
7.您是否注意到身邊同學出現以下非學術危機信號?(可多選)
頻繁在社交平臺發(fā)布情感困惑文案
突然節(jié)衣縮食或四處借錢
沉迷游戲/短視頻至影響正常生活
因戀愛問題頻繁缺席組會或實驗
卷入網絡借貸糾紛(如朋友圈出現催債信息)
其他
8.您認為研究生群體中最常見的危機風險是(可多選):
科研壓力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
實驗室操作安全隱患
學術競爭引發(fā)的沖突
人際關系孤立(如導師、同學矛盾)
經濟壓力或就業(yè)焦慮
其他
三、危機識別與應對的困難
1.當發(fā)現潛在危機時,您通常會(可多選):
直接向導師或輔導員報告
與同學/朋友討論
聯系學校心理中心或保衛(wèi)處
因擔心隱私泄露選擇沉默
不知如何應對,選擇忽略
其他
2.您認為識別校園危機的主要障礙是(可多選):
缺乏相關知識和培訓
危機信號隱蔽,難以察覺(如心理問題)
擔心干預后引發(fā)責任糾紛
學校未提供便捷的反饋渠道
其他
3.當您遇到科研壓力導致的心理困擾時,通常會:(可多選)
自我調節(jié)(如運動、休息)
向同門/朋友傾訴
尋求導師或輔導員幫助
預約學校心理咨詢中心
放任不管,等待自行緩解
其他
4.發(fā)現實驗室存在安全隱患(如設備老化、操作不規(guī)范)時,您會:
立即向導師或實驗室管理員反映
提醒身邊同學注意,但不主動上報
認為是老師的責任,與己無關
其他
5.您是否知道學校設有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專線?
非常清楚(能準確說出號碼/途徑)
聽說過,但不清楚具體信息
不知道
6.您認為學校在研究生危機預防方面做得好的地方是:(可多選)
定期開展科研壓力疏導講座
實驗室安全培訓實操性強
導師溝通機制順暢
心理輔導服務便捷有效
其他
7.您在危機應對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:(可多選)
不知道該向誰求助
擔心求助會影響學業(yè)/導師評價
學校處理流程不透明
缺乏朋輩支持網絡
其他
8.發(fā)現同門在實驗中違規(guī)操作危險化學品時,您會:(可多選)
立即制止并示范正確操作
拍攝記錄證據后向實驗室管理員報告
擔心被指責“多管閑事”,選擇私下提醒
認為導師應負主要責任,等待他人處理
其他
9.面對經濟壓力時,您更傾向于:(可多選)
申請學校臨時困難補助
增加兼職工作(如家教、科研助理)
向親友借款
壓縮必要生活開支(如減少餐食、醫(yī)療支出)
其他
10.遭遇網絡詐騙(如虛假論文輔導騙局)后,您的第一反應是:
立即向學校保衛(wèi)處或派出所報案
聯系輔導員咨詢處理流程
自行查找維權渠道(如12315平臺)
因羞恥感選擇沉默
其他
11.在處理危機事件時,您最需要的支持是(可多選):
專業(yè)的心理咨詢服務
明確的校園危機處理流程指引
導師或輔導員的及時介入
同學間的互助支持機制
法律或醫(yī)療資源援助
其他
四、培訓與資源需求
1.您是否接受過校園危機應對的相關培訓?
是(請說明內容:)
否
2.您希望獲得哪些培訓內容(可多選):
心理健康與壓力管理技巧
實驗室安全與應急操作
危機信號識別(如自殺傾向、暴力預警)
基本急救技能(心肺復蘇、傷口處理)
沖突調解與溝通技巧
學術倫理與權益保護
其他
3.您更傾向的培訓形式:
線上講座/課程
線下工作坊或演練
小組案例分析討論
發(fā)放應急手冊或指南
其他
4.您希望學校增加哪些危機應對培訓?(可多選)
科研壓力管理與心理調節(jié)技巧
實驗室安全應急操作演練
學術倫理與誠信教育(含案例分析)
導師-學生溝通技巧培訓
跨學科團隊協作沖突解決
其他
5.您希望通過培訓獲得哪些實用工具?(可多選)
科研壓力自評量表(可打印隨身攜帶)
實驗室應急操作流程圖(墻貼/手機壁紙)
學術倫理問題決策樹(如“是否構成抄襲”判斷模型)
導師溝通話術模板(如“如何表達實驗困難”)
其他
6.您希望學校增加哪些非學術類危機應對培訓?(可多選)
親密關系與情緒管理技巧
研究生理財規(guī)劃與防詐實務
宿舍/職場人際溝通策略
社交媒體自我保護指南(如隱私設置、輿情應對)
其他
7.您認為非學術危機預防的關鍵在于:(可多選)
建立朋輩互助網絡(如“生活委員”制度)
定期開展經濟安全、情感健康普查
開設“研究生心理健康與生活適應”必修課
在校內公示非學術危機求助熱線(如情感、經濟專線)
其他
8.您認為學校應優(yōu)先完善的措施是(可多選):
建立匿名危機上報平臺
增加心理咨詢師/專業(yè)顧問數量
定期開展實驗室安全培訓
強化導師在危機干預中的責任
組建研究生互助支持小組
其他
五、開放性問題
1.請描述一次您經歷或觀察到的校園危機事件(可匿名):
事件背景
處理方式
改進建議
2.您對學校加強研究生危機管理能力的其他建議:
關閉
更多問卷
復制此問卷